Skip to content

2022 读书笔记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 30 讲

作为科普类的书籍而言,这本书是非常不错的,谈到了国家、自由、民主、文化、意识形态等我个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是却一知半解的概念,而且从“比较”的角度入手,谈到了诸多典型的国家和政治运动,能让读者以史为镜,收获颇多。

在书中,作者从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维度来衡量政治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可以把国家能力看作是一个政治体系的发动机,而民主问责则是一个政治体系的方向盘,毫无疑问中国的国家能力是极其强大的。

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民主并不是万能药,它只是给民众制度化的发言权,定义了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至于国家能否发展、人民是否幸福,还取决于很多方面。民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它依靠试错而不是强制来实现进步,而试错需要时间。

2022.11.13

刻意练习

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比较常见的说法,不过“心理表征”这个概念第一次见,也很有趣,它解释了在特定领域中,为什么专家能够较常人更快、更正确地做出决策,并取得更好的结果。

本书的主题“刻意练习”虽然老生常谈,不过它强调了几点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1. 不要在“舒适区”做无意义的重复练习,这样长期并不会带来提升;
  2. 要多在“学习区”进行练习,也就是说要进行有一点难度、但不至于太难的训练;
  3. 练习时要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不然练习了但是不知道如何改进,效率也是低下的。

不得不说这个书是在充斥了太多的例子,在前面看到例子还能认真的读下去,到后半部分看到例子实在是想直接跳过,不夸张的说整本书几乎三分之二都是例子。

2022.10.15

吴劲草讲消费行业

很好读的一本书,结构清晰、案例翔实,从行业规模和渗透率提升、市占率提升、价格带提升三个方面说明了值得投资的公司,同时又从品牌公司、渠道公司、供应链公司三种特点鲜明的公司进行了讲述。

有一段说的深有同感:

大部分人对消费行业都是“感知”大于“思考”,这导致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主观偏见”,即“用我的主观感受来代替实际的市场”。很多人在判断一家消费品公司好不好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我觉得它的产品怎么样”“这个不是我常用的产品,我觉得不行”。这种主观感受判断的偏差非常大,如果带着这样的偏见,就会错过拼多多、珀莱雅这样的优秀公司。另一个问题是“灯下黑”:在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但因为太过习以为常,错过了投资的机会。比如很多人在20世纪90年代就知道茅台酒好,很多人在2005年就用QQ了,但在漫长的时间中,错过了投资的机会。

2022.08.28

小米创业思考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尤其推荐前半部分,主要讲了雷军在小米创业过程中的思考和沉淀下来的方法论,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几个点:

  1. 找专业的人组成创始团队:在小米创业中,软件最好的是微软,硬件最好的是摩托罗拉,互联网最好的是谷歌,雷军从谷歌、微软、摩托罗拉找来了最重要的合伙人和优秀的创始团队,期望练成科技创业界的“铁人三项”。
  2. 找到“第一把扳手”: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对工程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先找到“第一把扳手”,将复杂工程高度简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3. 互联网是什么:雷军互联网的理解就是,互联网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社会意识的形成机制和社会生产新的组织机制、发展模式。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广泛推动人与机构彼此赋能,从而推动信息传递、沟通,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效率提升。
  4. 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 专注:在任何时候,任何商业实体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足够聚焦的业务线中,才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竞争力,拿出足够好的产品与服务。
    • 极致:心智上的无限投入,不遗余力争取最好。并且无限追求最优解,认知触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
    • 口碑:好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便宜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只有超过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
    • 快:“快”的实现本身是一种突出的系统能力。我们可以把快的四种能力总结为:洞察快、响应快、决策快、改善快。
2022.08.28

恶意

在回家的高铁上通过微信读书 App 淘到的一本书,不得不说悬疑推理小说真是旅途的最佳读物,引人入胜的情节会让火车上的时间飞速流逝。

传统的推理小说往往着重于抓住凶手和重现作案手法(即 who 和 how),而《恶意》这本书则在约三分之一处就交代清楚了这些,剩下的是对作案动机(why)的挖掘。

具体情节就不透露了,不过我敢拍着胸脯保证说动机绝对是层层反转,只有看到最后一刻才能明白书名《恶意》的真正含义。

2022.08.13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用 11 天写完的小说,不长,两个小时左右可以读完,非常有趣,尚未单独出版,只是收录在 《收获 - 长篇小说2021春卷》 中。本书讲述了一个唐朝社畜为了完成皇帝任务,去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回长安的故事,从基层办事员的角度展开,文风幽默,戏剧冲突强烈,值得推荐👍

2022.05.15

大国大城

本书以欧债危机为切入点,分析困境的产生是因为在统一的欧元货币下,各国失去了自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由于语言、宗教、文化等差异,欧洲内部人口的流动不充分、不自由,存在着国家间人均 GDP 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只能不断靠举债来弥补收入与支出的差距。从而作者引申出在货币一体化的区域(国家),人口自由流动是必须的,否则,地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趋同就难以实现。

随后,作者通过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一个观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聚集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因为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聚集,已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证实如此),我们不应该在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下,追求区域间经济总量的平衡,而应该逐步放开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追求区域间人均数据的平衡。

长期看,中国的户籍制度终将取消,不过耗时多久谁也说不准,拭目以待吧。

书中有一些不错的观点,记录下来:

  1.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是两大因素:一是市场分割,二是货币统一。
  2. 任何形式的地方政府债务,最后都是要这个国家的老百姓一起还的,不是通过税收就是通过通胀。
  3. 一个国家的汇率由其劳动生产率决定。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汇率不变的话,这个国家的出口货物就越来越便宜,于是就会产生本币升值的压力,以此来达到贸易的平衡。
  4. 自由移民的意义在于,它能保障一国居民最大化自己收入的权利,让人们到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
  5. 人越有钱越会购买“体验”,吃饭穿衣的需求都会趋于饱和,而体验经济的消费是不断提高的。
  6. 越是将历史拉长了看,我越是相信,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
2022.05.08

生死疲劳

这本书很厚,也读了很久,不过很有意思,读起来不累。作者是莫言,讲述了旧时代的地主西门闹,从 1950 年被枪毙开始,依次转世成驴、牛、猪、狗、猴,直到 2000 年转世成婴儿的故事。

这 50 年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 50 年,发生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文革运动、改革开放等大事,对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借助作者莫言的讲述,透过西门家族这个缩影,我感受到了这 50 年间社会进程的不可阻挡,也感受到了人生的世事无常,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低谷和高潮,也都会感受到痛苦和欢乐,不能改变什么时候生,也无法预测什么时候死 —— 活着,做自己就好。

不得不提的是莫言的语言实在是幽默且魔幻,读起来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让人沉醉其中。尤其是“猪撒欢”这一部分,对于猪、对于月亮、对于大河的描写,美得不得了,充满了诗意。

2022.04.26

把自己作为方法

第一次阅读这种一对一人物访谈形式的书,可能是因为访谈的原因,所以尽管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比较零散,没有更深一步的探讨。

很羡慕作者的求学经历:北大本硕、牛津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想必这种跨国的学习经历能拓宽人的视野,带来更多元的思考。

2022.03.30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这本书的内容说短也短,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讲述了主人公查理·高登智商从低变高,又回落到低点的过程”。说长也长,讲述的其实是人一生的缩影,从天真、懵懂、快乐的孩童,成长为掌握知识、内心孤独、渴望爱情的成人,最后慢慢变为糊涂、健忘的老人。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情也是从一开始满怀希望,逐渐变得为查理·高登感到伤心、遗憾,最后则充满了绝望和伤感。不过无论如何,还是为他感到庆幸,因为起码他有着智商从低变高的机会,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不断追寻知识的过程。

2022.03.05

平面国

首次出版于 1884 年的神作,不仅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而且蕴含了社会讽刺、性别歧视、哲学思辨等内容。通过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空间的层层递进,通俗易懂地讲述了不同维度空间的区别,也论述了低纬度空间生物难以“看见”高纬度空间的原因。

作者行为风趣幽默,读起来令人轻松愉悦,强烈推荐👍

译者鲁冬旭写的 《平面国》译后记 从科幻、社会、上帝等层面深入地讨论了作者书中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也十分推荐👏。

2022.02.12

软件方法(上)

一开始以为这是一本教程序员如何绘制 UML 图的书籍,读完才发现它其实是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分析得到有价值的需求,厘清系统服务的对象,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

首先本书强调做一行,就要了解一行,开发人员现如今都是面向需求编程,仔细钻研技术知识,对业务领域却不愿过多探究,虽然可以方便地在各行业间闪转腾挪,却始终难以沉淀业务领域的核心价值。

其次书中着重说明了清晰愿景的重要性,要想清楚为什么去做、有没有价值、给谁带来价值,如果这些都没有想清楚,那事情多半走不了多远。作为一名开发人员,思维不能停留在做一个“可以工作的软件”,而应是“可以卖的软件”。

最后,当我们找到了清晰的愿景,还需要具化为可以量化的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大而泛的目标谁都会提,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具体的细节定义。

除此之外,书中提到了许多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之前许多业务领域知识是存在人脑中的(例如点钞员、挂号员),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大潮,这些逻辑逐渐从人脑迁移到了电脑系统当中,可以预见的是这种信息化过程的转变将来会愈演愈略。

2022.02.11

从 0 到 1

可能是因为自己并未创过业的原因,这本书读来感触不深,不过书中有一些观点很有意思,摘录下来:

  1. 我们需要能飞的汽车,但结果却得到了 140 个字符(指技术含量不高的推特)。
  2. 真正使未来如此独特和重要的原因并非因为未来没有发生,而是未来的世界会与此刻不同。
  3. 非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相反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来伪装他们的垄断性。
  4. 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2022.02.07

朝闻道

书名源于“朝闻道,夕可死矣”,书中假设了一个“真理论坛”的存在:能够在其中获取任意一个问题的答案,但代价却是生命,获取答案后只能存活十分钟。虽然文字的篇幅很短,读完却让人震撼许久。

当大家知道自己追寻一生的问题答案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时,愿意以生命为代价获取吗?如果愿意的话,家人、国家该怎么办呢?如果不愿意的话,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又在哪儿呢?这个选择没有对错,不过选择站上“真理论坛”,在最幸福的时刻逝去,实在是最大的浪漫!

作者刘慈欣在结尾借书中人物之口,又问出了另外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人生需要追寻意义的话,这个宇宙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恐怕我们一直都无法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非常不错的一部科幻小说,充满了人文的思辨,强烈推荐👍

2022.01.28

每个人的战争

作者是一名英国医生,同时也是一名脑癌患者,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如何更好的面对癌症,主要包括了情绪、环境、饮食和锻炼四个方面。

书中第二章“逃生统计学”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Stephen Jay Gould 是哈佛大学的动物学教授,进化论方面的专家,在 40 岁的时候发现自己患上了间皮瘤癌症,根据如下图的历史统计数据来看,存活时间的中值是8个月。

间皮瘤生存曲线图

不过 Stephen Jay Gould 从三个方面推断他可以活的更久:

  1. 他不抽烟、不喝酒,身体很棒(除了癌症),而且是在间皮瘤早期被确诊。
  2. 虽然半数病例的存活时间在 0-8 个月,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病例存活时间超过 8 个月,而且有一些存活时间大于 2 年。
  3. 图中数据来源于 10 年前的统计,而肿瘤的治疗手段在不断发展,他现在借助于新的治疗手段,有更大的希望可以活的更久。

最终他 20 年后(2002 年)死于其他疾病,在 1991 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散文 中值不是死亡的信使

数据是客观事实,但是如何结合自身情况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解读数据却是每一个人的主观选择。

另外书中也有许多营养学相关的内容,推荐了些抗癌食物,例如绿茶、鱼肉、有机蔬菜等等,不过这方面各种学说都有,推荐阅读《饮食的迷思》这本书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2022.01.23

保持独立思考